在開始靜坐冥想後,坐著不動30分鐘的外表下,鬆弛反應是如何被觸發,對於自身影響的層面有多少,以及怎麼帶來減壓的效果。
訊號從大腦控制中心前額葉皮質被送到調控情緒的前扣帶迴、再到控制自律神經的下視丘。如果在黑暗及安靜的地方靜坐,自律神經系統是用我們通常察覺不到的感受訊號將訊息傳給大腦,因為光及聲音的外在環境的刺激降低,可加速大腦邊緣系統的下視丘的作用。而後背的支撐、放鬆的姿勢,讓身體其他部位也慢慢放鬆,與大腦的訊號並行,身體的放鬆可以幫助之後的過程,不會讓僵硬的肌肉影響太多靜坐冥想的過程。
我們或許可以透過意識讓呼吸變慢,但非指令式靜坐能同時使交感神經系統、心跳、血壓和呼吸一同減緩。在靜坐過程中,血液中的壓力荷爾蒙濃度會顯著降低,最低可達平常休息時的30%-40%以下,而心跳在10分鐘內也能比一般休息時慢5%-15%。
人類對壓力的反應源於生存需求,早期環境迫使我們必須表現得更好,這往往超出自我控制範圍。當大腦接收到自律神經系統的信號後,會產生電子波傳送至全身各個器官,促使神經末端釋放正腎上腺素,並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進入血液。這兩種荷爾蒙通常在幾秒到幾分鐘內便能加強對壓力的反應,形成所謂的戰鬥或逃跑模式。
腦電圖能揭示大腦的狀態,不同的腦波頻率反映出不同的心理狀態。在靜坐時,最活躍的腦波為Alpha波和Theta波,這表明大腦進入深層而清醒的放鬆狀態。
靜坐期間,大腦處理感官印象和意識思考的區域活動量下降,而負責注意力及調節壓力反應的區域則變得活躍。預設模式網路(DMN)在大腦休息、發呆或白日夢時會活躍,負責處理自我經歷、情緒調節、社交認知及未來計畫。這些功能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經歷,促進情感調節。
當我們不斷思考那些無法產生結果的問題時,反芻思考便會啟動。這些思考可能源於一次失敗、困難的交談、破裂的關係或自我責備。無論內容如何,反芻思考會佔據我們的心智,使我們失去思考其他事物的機會和精力,並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循環中,而這些負面情緒又會加重反芻思考,形成惡性循環。
在靜坐中,開放的心靈態度雖然允許這些反芻思考自由出現,但非指令式靜坐同時也讓其他思維得以流動。這樣,我們或許能夠發現其他可能性,或洞察自己潛在的問題。透過預設模式網路的自傳式記憶和情感調節功能,我們能擴展視野,更深入理解當前挑戰,減少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壓力。當我們逐一接受所有心靈活動時,便能降低反芻思考對我們的影響。
靜坐15至30分鐘所帶來的鬆弛反應,與一般休息不同,能深入放鬆身體及心臟自律神經系統,減輕負面情緒和壓力,促進正向思維,對工作和生活均有短期及長期的益處。在工作中進行靜坐,能迅速恢復精力,以應對下一個任務。
當預設模式網路活躍時,非指令式靜坐的開放態度有助於減少負面情緒及心理壓力,提升溝通技巧,降低因情緒引起的溝通問題,使我們成為更理性和專業的工作者。此外,這種靜坐方式也能促進大腦Theta波的產生,激發創意。
對於生活的影響,2012年Peter Sedlmeier的綜合分析指出靜坐能促進正向人際關係,增強身體健康並減少焦慮,使人更有能量投入社會角色1。2018年Hersoug的實驗顯示,參與靜坐的員工在兩個月內肌肉疼痛減少28%、睡眠問題減少23%、焦慮減少33%及心理苦惱減少14%1。這些研究表明,靜坐作為鬆弛技巧,有助於專業工作者更有效地管理壓力,促進身心恢復。
鬆弛反應一詞最早由哈佛物理學家Benson於1975年提出,描述一種與戰鬥或逃跑反應相對的生理狀態,有助於減輕壓力及相關疾病。雖然適度的壓力能提升表現,但長期壓力則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及多種健康問題,如高血壓和失眠。Benson書中指出,鬆弛反應可透過靜坐方法實現,這包括重複心理物件、保持被動態度、安靜環境及舒適姿勢,特別是非指令式靜坐,能有效促進身心放鬆。